臨場發揮失常,是許多孩子的噩夢。平時小測??汲煽兌疾诲e,但是一到真正大考的時候,發揮總是不理想。這是咋回事兒?
朋友的女兒恬恬今年11歲了,正面臨“小升初”的升學階段,平時恬恬學習自覺主動,基本不用家人操心,上課認真聽講,作業反饋知識吸收度良好,隨堂小測的分數都挺不錯。
不過她爸媽也有煩惱的時候,那就是女兒一到大考就發揮失常,班主任也認為恬恬的考試成績與平時的學習狀態存在著一定落差。
幾次下來,恬恬一聽到考試就充滿壓力和緊張慌亂,甚至想要逃避。
許多家長都會遇到這種現象,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作“詹森效應”(Jansen Effect)。
丹?詹森是一名運動員,平時訓練有素,實力過人,但一參加重大比賽就連連失利。于是人們借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,但由于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重要場合失利的現象稱為“詹森效應”。
壓力有害的思維模式
在我們的既有思維里,壓力影響了我們的發揮和效率、阻礙了我們的學習與成長,有損我們的健康與活力。
該如何幫助孩子規避、減輕、管理壓力,一直是許多家長急切想要解決的問題。
秉持著“壓力有害”的信念,當孩子感受到壓力時,會集中精力擺脫壓力感受,或者直接企圖逃離壓力,而不是追根朔源去解決壓力源。
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女兒恬恬,當考試壓力成為她的負擔時,她就想要逃避,家長想法設法幫助孩子減輕壓力,效果甚微。
為什么呢?
因為在考試前強調減壓的重要性時,其實隱含了“壓力有害”的概念,反而進一步證實了孩子的擔心:焦慮是表現不好的信號,進而強化了孩子覺得自己不行的信念。
這似乎在告訴孩子,學習生活應該沒有太多壓力,最好毫無壓力,有壓力是一種能力不足的體現,如果你足夠聰明優秀,那就不會有那么多壓力了。
此時,壓力變成了個人成敗、聰明與否的標簽,而不是生而為人的證據。在這樣的壓力思維模式下,孩子很容易感覺無望,被擊垮。
壓力有益的思維模式
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elly McGonigal則提出了另一種壓力思維模式:壓力是可以依靠的資源,而非要消滅的敵人。
她認為,被正確對待的壓力,就能是生活的動力。而視壓力有害的觀念,則干擾了人們運用壓力作為資源的能力。
這種思維干預的方式真的會起作用嗎?
哥倫比亞大學行為心理學家艾麗婭·克拉姆做過一組實驗,讓一群實驗對象參加一個高難度的群體面試,面試前收集了實驗對象的唾液樣本,以獲取壓力反應的測量數據。然后讓他們隨機觀看兩段關于壓力的視頻中的一段。
一段強調壓力的負面作用,另一段強調壓力有促進作用。兩個視頻素材都引用實證研究結論,都是正確的,目的在于激發和影響實驗對象對于壓力的信念與看法。
實驗結果表明,面試前觀看了壓力有促進作用視頻的實驗對象,釋放了更多的DHEA(一種壓力情境下人腎上腺釋放的荷爾蒙),高水平的DHEA有助于降低焦慮、抑郁、心臟病、神經元退化和其他疾病的風險。
也許有家長會問,對于考生而言,這種采取更積極的方式看待壓力的方式,能有效果嗎?
羅切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杰里米·賈米森就在大學生身上做過一項思維干預的實驗。
他在學生參加模擬考試前,隨機給一半的學生做了簡短的動員,幫助他們重新看待考前緊張。他告訴學生以下信息:
最新的研究表明壓力不會影響考試成績,反而會有所幫助??荚嚂r緊張的人,實際結果可能更好。這意味著,如果今天考試你感到緊張,大可不必擔心。緊張的時候,你只需要提醒自己,壓力會幫你更好地表現。
實驗結果表明,接受過思維干預的學生,雖然并沒有從生理層面平靜下來,但他們利用了壓力的好處,推動了更好的表現,結果考試成績要高于控制組的學生。
這是一時的安慰劑效果,
還是能持續下去呢?
3個月后,這兩組學生們參加了真正的GRE考試,并把結果反饋給了賈米森研究小組。結果發現,兩組學生的成績差異更加顯著了。
接受過思維干預的學生,考試緊張程度不一定更低,但他們認為壓力會對成績有益,選擇了視焦慮為興奮、能量或者動力,結果發揮了更好的水平。
某種程度上說,學生們已經將“擁抱壓力,運用壓力的能量”內化為己有。
如何培養積極的壓力思維
那么如何改變原有的壓力思維呢?
凱利·麥格尼格爾在《自控力:和壓力做朋友》一書中提到鍛煉新壓力思維的三步法:
? 第一步:承認壓力的存在
不逃避壓力,允許自己感知到壓力,包括它是如何影響身體的。
? 第二步:歡迎壓力
意識到壓力是對你在意事物的反應。由此聯結到壓力背后的積極動機。什么有危險了嗎?為什么你會在乎?
? 第三步: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
不要試圖消耗時間精力去管理壓力。把壓力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能量,思考你現在可以做什么,才能反映你的目標和價值。
記住上面的三步法流程,每次感受到壓力就練習一次,逐步改變自己對于壓力的認知。
家長們,告訴即將參加考試的子女:
如果考試你感到緊張有壓力,完全不用擔心,這是身體與大腦被激發的信號,緊張是你準備好要發揮的證據,你只需要提醒自己,試著疏導或運用這些情緒帶來的能量,壓力會幫你有更好的表現。